4月16日,2025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自动化产业世纪行活动(CAIAC 2025)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产业联盟平台、智能制造推进合作创新联盟、全球计算联盟边缘计算产业发展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协办,控制网&《自动化博览》、OICT学院承办,邀请200余位引领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业界专家、企业高层及来自各行业的用户代表齐聚一堂,回顾和展望了我国自动化产业发展历程,并了全面展示了不断革新的自动化产品,透彻分析成功的行业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
中国自动化学会特聘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在开幕词中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融合,自动化技术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提质’是自动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向新’是产业突破的必然选择。当前,生成式AI、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正重塑自动化产业的边界。未来,我们需要加快突破高精度传感器、高端工业软件、智能控制算法等‘卡脖子’环节,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深化自动化技术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智慧城市等场景的落地,以需求牵引技术迭代;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
会上举行了以“提智向新 聚势前行”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企业界代表全方位探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自动化产业如何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引领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承慧带来报告《大容量新能源系统控制与算电融合展望》。该报告系统总结了国际上新能源系统控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我国在新能源大规模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标志性控制理论与技术成果,包括智能剖分全局优化、分布式协同控制、变增益鲁棒控制方法,攻克了新能源系统的非凸动态优化、海量状态一致性控制、非线性强跟踪关键难题。该创新成果跨越了信息控制理论与新能源发电技术鸿沟,为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关键理论借鉴和工程示范。报告同时展望了元宇宙与新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前景,为新能源数智化控制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表示:“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从行业跟跑到全球竞合,自动化技术一步步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脊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以新质生产力破局。自动化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而是成为驱动制造业‘量变’到‘质变’的核心引擎。未来,我们需以‘聚势’破局——聚创新之势,攻克工业软件、类脑控制等战略高地;聚融合之势,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深度耦合;聚开放之势,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生态。”
本次会议上还公布了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年度团队、年度最具影响力工程项目、工业安全系统应用示范案例、年度最具价值解决方案、年度最具竞争力创新产品、用户信赖产品、年度优质工业安全服务商、年度创新成长企业、年度企业一系列奖项。
——信息来自:中国能源报